田阡,1973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人类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访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国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
2015年9月当选人类学高级论坛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兼职: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经济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人类学高级论坛副秘书长。
一、研究课题
1.主持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龙河流域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 2008年11月06日——2011年12月31日。
2.主持2010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武陵山区多元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研究”, 2010年—2011年。
3.主持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生计模式与身份认同研究——以乌江流域四种规模城镇为例”, 2011年——2014年12月。
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自贡灯会”,2010年——2012年。
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重庆卷)”, 2011年——2013年。
6.主持共青团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规划研究课题,“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生存模式与社会保障研究”, 2008年——2010年。
7.主持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2009年——2010年。
8.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音乐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研究”,2008年——2010年。
9.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培训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项目, 2010年——2012年。
10.主持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年招标课题,“族群互动与文化生态的建构(以重庆龙河流域为例)”,2009年——2011年。
二、科研成果
[1]《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5期;
[2]《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于《民族艺术》,2009年第1期,此文已被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艺术及其传承》,发表于《民族艺术》,独撰,2011年第4期,此文已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4]《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演化及其反思》,发表于《民族艺术》,第一作者,2011年第1期,此文已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1期论点摘编;
[5]《重庆苗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表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4期;
[6]《彭水土家族摆手舞探究》,发表于《四川戏剧》2010年第3期;
[7]《音乐人类学的文化视野》,发表于《艺术百家》,2009年6期;
[8]《返璞归真之美:论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 2012年第6期;
[9]《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文化与艺术教育》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10]《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以深圳龙西客家社区为例》,发表于《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1]《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
[12]《城市民族事务部门”安全阀”定位研究》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第一作者,此文已被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4期转载;
[13]《置身化外:清前期湘黔边界苗疆民众生活的人类学分析》,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
[14]《寻求“无讼”的社会生活:以渝东南的人民调解为个案》,发表于《华人应用人类学学刊》,2012年6月,第一期第一卷。
[15]《基于互联网的人类学资源共享与学科发展——以”人类学在线”网站的建设为例》,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期;
[16]《基于Web2.0的学术传播与互动——以”人类学在线”网站个案》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17]《基于网络的人类学田野实习支持平台设计研究》,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18]《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